晋击天下_晋击天下 第8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晋击天下 第84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王导此刻已是慌神,来不及分辨司马珂的话之真假,只是急声道:“速速领军前往西门,若是晚了,恐怕天子有危难……”

    ??他见得司马珂的天策军来势凶猛,而且极其雄壮,心头已经安心不小,所以急不可耐的叫司马珂出兵前往宫城平叛,营救天子,如此他的罪责也可小了许多。

    ??司马珂自然不能说天子就在天策军大营,安抚道:“我有虎贲八百,抵得千军万马,丞相不必担心,只是……丞相为何要末将杀往西门?”

    ??他说了一半便发现不对,北门最近,而且地界开阔,最为适合攻城,西面和东面地面都狭隘且民居较多,大军根本排不开阵列,实在不适合驻军攻城。

    ??王曦赶紧接话答道:“回元瑾兄长,宫城西门镇守之将,是游击将军甘苗,乃我阿父心腹之将,只待兄长大军一到,便可开门相迎。”

    ??司马珂疑惑的看了王曦一眼,很奇怪这个香闺中的女子居然对这种倾国大事也能娓娓道来,没有半点慌乱。却见王曦一双妙目一直盯在自己脸上,见到他看过来,却又脸色一红,低下了头去。

    ??司马珂不再多想,当即说道:“既然如此,我便率大军攻往西门,还请诸位前头领路。”

    ??王曦说道:“还请兄长留一部兵马,在此佯攻北门,牵制住路永贼子,以便于甘游击行事!”

    ??司马珂神色一愣,不禁暗赞此女心思细腻,深深的看了王曦一眼,王曦见他看来,又娇羞的低下了头去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当即命荀蕤带一千兵马,继续向北门移动而去,以为佯攻,牵制住路永。然后自己亲率四千精兵,杀往建康宫西门。

    ??四千大军,举着火把,随着司马珂和王导等人,如同潮水一般向西门涌去。

    ??很快,大军便已杀到建康宫西门,将一里多长的城楼下围得水泄不通,惊得城楼上的守军一阵大乱,箭垛后面的弓弩手,一个个将箭镞瞄准了城下,准备迎战。

    ??王恬纵马而前,直奔城下,高声喊道:“甘将军何在?”

    ??随着王恬如雷般的吼声,甘苗那魁梧的身影出现在城头,望向城下,高声喊道:“末将在!”

    ??王恬又大声吼道:“龙骧将军已率大军杀到,请速开城门,迎接天策军入宫,以斩杀赵胤贼子,勤王救驾!”

    ??甘苗抬头一看,只见得城下的天策军,几乎将整个西门前的一里多长的地界都挤满了,一面面旌旗在夜风中飘舞,无数的刀枪直刺苍穹,一股杀气漫卷而来,直奔宫墙之上。

    ??好雄壮的兵马!

    ??甘苗神色一肃,不再多话,高声应道:“甘苗遵命!”

    ??原来,之前王导等人在城下叫门的时候,甘苗就连说了两句“绝不可不给丞相开门”、“末将决计不可不开门”,因为他的语气看起来是很坚决的拒绝了王导,不但四周的将士没听出来,就连惶急之下的王导,也没听出来,只有心思细腻的王曦听出来了。

    ??双重否定等于肯定,那些认字都很少的将士,就算再听几遍,也未必明白这个理。

    ??《晋书·卷一百·列传第七十》:“赵胤复遣将军甘苗从三焦上历阳,约惧而夜遁,其将牵腾率众出降”。

    ??甘苗也算是东晋的悍将之一,当年苏峻、祖约之乱时,曾在历阳城击败祖约,虽然是赵胤部将,但是却不像路永、匡术和贾宁之流是流民帅出身,而是东吴名将甘宁之后,自然不愿意跟赵胤等人同流合污造反,但是也不愿意像刘超、戴邈和陶臻等人一样束手就擒,所以便假意骗过赵胤。

    ??甘苗跟随赵胤多年,在其麾下历下赫赫战功,所以一直深受赵胤信任,否则若是像就算刘超、戴邈和陶臻等人,他表示愿意拥护赵胤,赵胤也未必信得过。

    ??随着那门轴轰隆隆转动的声音,城门缓缓的打开,露出宽敞的城门甬道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原本还想以攻城梯强攻北门,一边借机以战练兵,训练攻城之战,同时他也知道守城的禁军大多只是被形势所迫,不会拼死守城,只要攻城战到一定激烈程度,再进行攻心战,一句“胁从不问”便可瓦解大部分禁军的军心。如果只是贾宁的心腹亲兵,虽然悍勇,最多百余人,也坚持不了多久。

    ??只是守城的优势极其巨大,若是强攻,恐怕也要死不少人,但是只要打仗便要死人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
    ??如今甘苗主动出城相迎,的确省了不少事,也避免了一定的伤亡。

    ??司马珂见城门大开,抬眼望去,并无异况,便率先提刀纵马而入,直奔宫城之内,身后众将士一声呐喊,也紧紧跟随冲入城内。

    ??他的视力,即便是在这种较为昏暗的火光之中,依然将数百米之外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,而且动静也听得清清楚楚,甘苗是否使诈,就算骗过他的眼睛,也骗不过他的耳朵。

    ??司马珂刚刚冲入城门,甘苗也恰恰从城楼梯道上下来,见到司马珂,向前一拜:“末将甘苗,拜见君侯!”

    ??司马珂赶紧向前一把扶起甘苗,声音略带激动的说道:“甘将军弃暗投明,实乃国家幸事!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